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,东汉朝廷作出部署:卢植领副将宗员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,与张角主力周旋;皇甫嵩及朱儁各领一军,控制五校、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,讨伐颍川一带的黄巾军。在三大名将的统率下,仅仅过了8个月配资知识平台,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。
三人之中,卢植因为宦官谗言被董卓替换,皇甫嵩则是一路凯歌,神挡杀神佛挡杀佛,剿灭黄巾军,皇甫嵩功劳第一,朱儁其次。然而这三位其实是老派的“君子”、“名士”,他们恪守忠义,并没有参与到群雄逐鹿之中,而且他们去世较早,所以三国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。。
卢植
卢植字子干,涿郡涿县人,性格刚毅,有高尚的品德。师从太尉陈球、大儒马融等,为郑玄、管宁、华歆的同门师兄,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。曾先后担任九江、庐江太守,平定蛮族叛乱。刘备年轻时曾和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求学。
184年黄巾起义爆发,汉灵帝拜卢植为北中郎将,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任其副手,率领北军五校(即屯骑、越骑、步兵、长水、射声五营)的将士,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。 卢植连战连胜,张角率军退守广宗县,据城死守。
卢植率军包围广宗县城,并挖掘壕沟,制造攻城器械,准备攻城。而这时,刘宏派小黄门左丰到卢植军中检查工作,有人劝卢植向左丰行贿,卢植拒绝。左丰没讨到半点好处,于是怀恨在心。
六月左丰返回雒阳后,向刘宏进谗言说:“臣看广宗县城很容易攻破,卢植却按兵不动,难道他是想等老天来诛杀张角吗?”刘宏大怒,下诏免除卢植的职务,并用囚车押送回雒阳,减死罪一等。 朝廷拜董卓为东中郎将,接替卢植在冀州平定黄巾军,但董卓战败。
皇甫嵩平定黄巾后,力救卢植,于是复任为尚书。何进听从袁绍建议,卢植认为董卓必为乱,劝谏何进被拒绝。董卓进京后,因反对废少帝激怒董卓被免官,隐居上谷军都山,后被袁绍请为军师。192年卢植去世,一生淡泊名利,去世时也仅着一件单衣。
皇甫嵩
皇甫嵩字义真。安定郡朝那县人,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、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。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,最初被举为孝廉、茂才。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,迁北地太守。黄巾起义爆发后,与宦官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,被授为左中郎将,率兵讨平黄巾之乱 。
阎忠说嵩曰:“夫难得而易失者,时也;时至而不旋踵者,机也。故圣人常顺时而动,智者必因机而发。今将军遭难得之运,蹈易解之机,而践运不抚,临机不发,将何以享大名乎?”嵩不从,忠乃亡去。——《九州春秋》
讨平黄巾,皇甫嵩功劳最大,所以史书记载是“威震天下”。东汉末年宦官当道,天下烽烟四起,汉室将亡已经是不可逆的。皇甫嵩扫平黄巾,扶大厦之将倾,所以汉阳人阎忠劝说皇甫嵩抓住机会乘机起兵,一方面可以南面称制,另一方面可以拯救黎民百姓。皇甫嵩不从,阎忠亡命天下。
战后升任左车骑将军,领冀州牧,封槐里侯。到任后,他奏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。后因得罪权宦赵忠、张让而被罢免,改封都乡侯。188年被起用为左将军,击破王国叛军。董卓掌权时,皇甫嵩遭到陷害,经其子皇甫坚寿求情,才得以保全性命。
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!皇甫嵩真正做到了,然而不久却遭受宦官陷害。在讨平凉州叛乱之时,有人劝皇甫嵩趁机诛杀董卓,否则必为祸乱,可皇甫嵩却听从朝廷安排,显得有些“迂腐”。董卓被诛后,皇甫嵩出任征西将军,诛灭其宗族。晚年历任车骑将军、太尉、光禄大夫、太常等职。195年皇甫嵩去世,获赠骠骑将军。
朱儁
朱儁字公伟,会稽郡上虞县人,出身寒门,赡养母亲,以好义轻财闻名,受乡里敬重。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,任兰陵令,颇有治绩。再升任交州刺史,以家兵五千大破叛军,平定交州。战后以功封都亭侯,入朝为谏议大夫。
黄巾起义爆发,朱儁以右中郎将、持节平定三郡之地,以功进封西乡侯,迁镇贼中郎将。又率军讨平黄巾,“威声满天下” 。185年进拜右车骑将军,更封钱塘侯。后为河内太守,击退进逼的张燕。权臣董卓秉政时,想任朱儁为副手,遭其婉拒。
其后出逃荆州,更屯军中牟,徐州刺史陶谦等欲推举他为太师,并传檄各州牧伯,相邀讨伐李傕、奉迎天子。但朱儁却奉诏入京任太仆。193年升任太尉、录尚书事。194年行骠骑将军事,持节镇关东,因故未成行。195年李傕与郭汜相互攻杀,郭汜扣留朱儁作为人质。朱儁性格刚烈,即日发病而死。
历史变迁如滚滚洪流,有的人是上个时代的佼佼者,却在风急浪高之时没能勇立潮头,只能随着时代被历史所淹没。卢植、皇甫嵩、朱儁是名臣、名将,恪守忠义之道,值得称赞,但他们却没能在历史舞台延续自己的辉煌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《后汉书》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